第175章 时机未到
时机未到
如今西岐把岐山挪移到正东方,姬旦和南宫适率军抵挡殷商大军,动不动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把,东伯侯的大军远离故乡,水土不服,士气低迷,目前是败多胜少。
世子伯邑考统筹各方,调配物资,处理内政。
二公子姬发则带着精锐去西边打西戎人,听说六战六捷,把游牧民族打得不要不要的,带回了大量的马匹、牛羊和俘虏。
北伯候崇侯虎的儿子崇应彪说西伯侯姬昌“只会耕田种地,穿上铠甲,也是个西岐农夫,一身的大粪味!”
这话有讽刺的意思,但也从侧面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西伯侯姬昌很关心农事,擅长种地。
岐山移走后,姬昌就发挥自己的强项,带着国民耕种。
最近这一年西岐已经挽回部分颓势,国力从低谷慢慢爬升上来了。
丰收后有多余粮食拿来酿酒,自己喝一部分,提升国民士气,另外一部分拿去贩卖,计划挺好,谁也没想到,纣王失心疯一样要禁酒,这太伤了。
现在西岐派散宜生过来,无非是想找个销路。
邓婵玉就准备全部吃下,她这边就武将多,厮杀汉怎能不喝酒呢?
邓家治理南郡三年,邓家从外部收购了不少粮食,加上大力开垦土地,北方有小冰河的趋势,南方没那么严重,现在是兵精粮足。
邓大都督没有禁酒,但也不鼓励酿酒,现在正好就喝西岐的酒水,有剩余,再往蜀国那边贩卖。
别说后世,就是殷商现在,对于前朝,也就是夏朝的很多记载其实都是模糊的,都城在哪,传了多少年多少代,发生过什么大事,都是闭着眼睛“俺寻思”出来的,但是对于夏朝杜康酿酒这事,大家却记得很清楚!
真.口口相传。
美酒在很多贵族眼中,比夏朝的历史重要多了!
中原的酿酒技术,从夏朝杜康算起,到纣王这会,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这种技术是蜀国拍马也比不上的。
把美酒卖到蜀国,那就相当于是卖液体黄金。
“一切都依都督。”
散宜生对于把酒具体卖给谁是没意见的,你有本事,卖给外星人都行,我只要我的那份收益。
送走散宜生,邓婵玉就给汉中的邓艾去信,让他尝试着建立前往蜀国的商贸通道。
投降过来的老祭司玖还有一些亲朋故旧可以利用,在邓婵玉看来,奴隶制国度的蜀国,那遍地都是筛子,打通关系,贩卖一些酒水过去毫无问题。
十天后,邓艾亲自赶回南郡。
他为了表示亲近,还使用旧日的称呼:“小姐,如今汉中已经囤积了三万战兵,粮草堆积如山,我们借助护送商队的名义,已经探查出了两条前往金沙城的道路,何不?”
邓艾话里话外就一個意思,咱们做什么生意啊,直接抢不行吗?
这年头诸夏的攻击性很强,凭借自身强大文明吞并落后文明是常事。
朝歌对于蜀国没有任何要求,想打就打,赢了输了,都是你们自家的事。
邓婵玉一直没发动大规模战争征蜀,就是自己要修炼,实在是没时间。
她也担心后世的人,在辛辛苦苦挖掘金沙堆、三星堆遗址的时候,从里面挖出一个写有“千古罪人、文明侩子手、灭蜀急先锋邓婵玉”字样的石板,那多尴尬啊。
偏偏眼下确实是个好机会,之前肆虐南郡的大疫已经随着气候和蚊蝇等物往西南方蔓延。
金沙城贵族和祭祀不想看到奴隶传播瘟疫,选择了放逐和杀戮。
殷商这边四处都是灾劫,民不聊生,战乱四起。蜀国更不行了,灾难不止一个瘟疫,各种地震、洪水、蝗灾都在境内肆虐。
邓婵玉看了看简陋的舆图:“不妥,战线太长,无法做到一击毙命,这样,我再给你调拨十万杂役,你要以贩卖酒水的名义,在汉中以西的这个地方,再给我建一座城。”
她提笔在舆图上画了一个圈,并写下城池的名字,阴平。
她又说道:“我再给你拨金三千斤,银五千斤,收买金沙城和三星城的贵族,让这两个势力打起来,打得越惨越好。同时,找到金沙城奴隶起义的领袖,告诉他们,只要为我战斗,大汉就还给他们自由,甚至可以做官。”
邓九公获得汉公爵位后,南郡对外,就是以汉自居。
散宜生前后暗示过好几次,现在邓家投过去,汉公这个爵位周国也是承认的。
这比原时空武成王黄飞虎投过去就变成“末将”的待遇好多了。
南方很多民族被汉化还真不是邓婵玉在胡吹,汉国大都督邓某某的印玺现在在南方这边比殷商的旗号好用多了。
隔着千山万水呢,殷商是哪?不知道,从来也没听说过!
只知有汉,不知殷商
不知不觉间,时间就到了纣王登基后的第十一个年头。
纣王的长子殷郊生于他登基前五年,次子殷洪生于登基前三年,如今殷郊十六岁,殷洪十四岁。
邓婵玉穿越至今已经五年,闻仲征北海三年,哪吒已经两岁了,而邓九公前往朝歌城也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
原本计划是邓九公过去,邓秀和黄家小嫂子回南郡,眼下半年时间过去了,纣王迟迟不放人。
邓婵玉当即前往朝歌,她要看看情况,邓家势力太大,都快藏不住了,实在不行,咱们就过五关斩六将,反了吧!
顺便她还得去处理李靖的事,对昊天上帝那边可以说是冥河老祖发动大神通摧毁陈塘关,对纣王的奏折就不能这么写了。
真要写了,纣王肯定会问:“冥河?冥河在哪?叫一声,有回应吗?”
纣王急眼的时候连亲儿子都杀,更别说李靖这么一个拐着八道弯儿的远房亲戚。
邓婵玉准备帮忙疏通一下关系,把李靖的陈塘关总兵换成三山关总兵。
陈塘关的土地被血海污染,现在别说种地,简直是寸草不生,邓婵玉就想把当地百姓也迁徙到南郡来。
这事她觉得问题不大,纣王动不动就一千人牲、一万人牲的往祖宗那“送”,他根本就不在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