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冉妮的故事6
“给我来一辆!”
“我也要一辆!”
“我要三辆,定金先付!”
电子零件厂的工人们谁也没想到,冉妮和他们只在工人文化宫外面摆了一星期的摊位,就被工商局的人给赶走了。
不过即使如此,美食车反而是在绣城红火了起来。
从一开始,冉妮就没打算要靠卖小吃赚钱。夜间小吃虽然也不少赚,但牵扯的麻烦事儿太多。工商、税务,这都还好说。卫生、消防也算应该赢份。
但这年月要搞小吃,原料进货却是一个大问题。凑个一星期左右的量还好说,长久的做下去,没有副食品的进货渠道,是开不下去的。
而如今凡是涉及到粮食,个人是不允许买卖的。小门小店也就算了,像他们这样大批量的搞,供销社可不会给他们这个街道的大集体批准这个份额。
所以一周以后虽然被工商局的人给勒令禁止了,但电子零件厂的美食车名声却已经打了出去。
厂职工家里有退休的老头是木工,冉妮设计的美食车还给美化了一个门帘出来,再加上一个古色古香的飞檐和随手加上的浮雕竟然和日本街头的屋台有几分相似。
做好的木制屋台放到家家都有的三轮车上,台下是用电瓶和铜管制作的加热器。上面提供各种定制配件,有电烤槽、铁板烧,油炸捞和水煮格,同时也接受客人的各种定制要求,或者是提供基础的配件,方便大家买回去自行。
当然,这个年月绣城人大概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并不影响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没有多少时间,绣城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就多出来了经营各种小吃和快餐的美食车。
要说八十年代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一方面是国企工人低廉但是稳定的工资,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户蓬勃发展,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兴盛局面。
只要找对了商机,个体户赚到的是普通工人五倍、十倍的收入。国企工人工资还是八十块基本工资,厂长不过两三百块的水平。可是看看那些让人瞧不起的个体户,每月几百上千块的利润都毫不奇怪。
这样的对比和心理落差,实际上普遍存在于这个时代的工人心中。
有人受不住诱惑,扔了国企的工人身份去做个体户,几个月不见就抖了起来。有人眼看着之前蹲过监狱混社会的亲戚,开了个小买卖,每两个月就骑上了带挎斗的250摩托车。
自认是高贵的国家主人的工人们,心里多少是有些受刺激的。
电力零件厂推出的这个美食车,实在是出现的太是时候了。
家家都有的三轮车,稍微改装一下,立刻就是一个街边小摊。白天上班、晚上摆摊,找个人多点的地方,生意根本不愁做不下去。
进货问题也好解决,这年月谁还没有几个农村亲戚?大规模的收购粮食不行,但是从亲戚(本章未完,请翻页)